綠色是漳州最鮮明的發展底色,也是最具優勢的城市競爭力。近年來,漳州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先后榮獲“中國十佳綠色生態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入選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逐步走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優化細化主體功能區。落實省級規劃提出的11個其他城市化發展區和22個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細化鄉鎮級城市化發展區62個、農產品主產區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60個。
劃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市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2905.47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國土空間面積的22.52%,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3086.65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總選劃面積的41.79%;完成中心城區“多規合一”一張圖編制,建設中心城區多規合一信息聯動管理平臺,劃定城區規劃“三區四線”,發展空間更加合理。
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改造提速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實施特色現代農業“1122”工程,培育形成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11大優勢特色產業,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292個,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9%以上;培育國家和省市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5家,發放全省首張林業地票、全市首張林票,實現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推廣魚、蝦、貝混養等生態養殖模式12萬畝,淡水魚生態養殖16萬畝。
加快工業綠色化改造。出臺《漳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實施計劃》,支持省級龍頭企業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十三五”以來實施市級重點技改項目602個,40個項目列入省級工業戰略新興產業重點項目;擁有省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7家、省級重點用能權交易試點企業14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家、國地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6家,國家、省級綠色工廠20家、綠色園區2個、綠色產品16款。
提升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發展現代綠色物流,培育省級示范物流園區5個;積極打造綠色旅游,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3個、省級“金牌旅游村”13個;推進綠色金融創新,截至2021年末,綠色貸款余額169.65億元、增長144.71%。
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漳州核電1-2#機組開工建設、云霄抽蓄“兩路兩洞”已完工,華安抽水蓄能電站列入《國家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十四五”開工建設站點,閩南海上風電基地列入國家可再生能源“十四五”發展規劃,龍海、漳浦等8個縣(區)列入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十三五”末,全市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到28%。
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提高實施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制定《漳州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加強高耗水行業改造,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工程,推行合同節水管理,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試點,持續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水資源涵養、蓄積、凈化能力,“十三五”萬元GDP用水量下降37%。
加強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出臺工業企業“畝均論英雄”評價及結果運用實施方案,開展處置閑置土地5888.73畝,新增建設用地1.38萬畝,實現集約節約建設用地。
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推動金峰經濟開發區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十三五”期間實施發展節能和循環經濟產業項目60個,落實獎補資金3億元。
低碳降耗生活方式加快推廣。實施基礎設施綠色行動,“十三五”以來累計完成污水管網新建改造1140.7公里,建設東西南北中5座區域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活垃圾焚燒規模達到4725噸/日,在全省率先提前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燒”處理目標;推廣綠色建材應用,2家新型墻材企業獲得中國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實施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新能源、清潔能源公交車輛占比95.6%,居全省前列。
——來源: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