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綠色發展背景下,水生態修復產業將成為朝陽新興產業。十九大以來,國家圍繞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等水污染防治重點領域,陸續頒布了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環境質量責任。
福建水系多、水域廣,水資源豐富,這為福建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產業化創造了新的歷史機遇。福建堅持城市修補與生態修復并舉,著力打造宜居城市,陸續出臺有關水污染防治及修復等系列文件,水生態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若干問題。
為了加快推進我省水生態修復產業化進程,政策措施:
一要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化路徑,完善水生態修復產業標準體系。對水生態修復產業化路徑的選擇,既不能盲目注重水生態修復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亦不能以過分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片面強調環保理念的執行。水生態修復產業化的路徑選擇應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政府應以標準化體系構建為目標,明確水生態修復產業在工程造價、過程管控、質量評估等方面的適用標準。同時,可以考慮引入綜合運營商,進行市場化運作。
二要系統謀劃水生態的治理與修復,全方位、全流域、全過程開展水生態修復產業化。統籌謀劃主流與支流,市、縣、鄉鎮、自然村一體化水生態修復思路;打破部門利益藩籬,統籌協同,加強聯防聯治聯修力度,構建共防、共治、共修、共享的水生態修復產業化協作機制。統一規范水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和技術體系,健全水生態修復產業化的質量分析體系及考評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及其監管制度,引導綠色金融服務水生態修好產業化。
三要建立健全水生態修復產業扶持政策體系,推進水環境治理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通過稅收減免、貼息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完善水生態治理補償機制。明確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應以高端裝備制造技術為導向推動水環境治理高端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
以新材料技術為導向培育水環境治理環保新材料產業;以景觀提升和品牌塑造為導向,打造集水環境治理、休閑旅游產業發展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景區。通過設立政府和社會資本聯合運營的水生態修復產業基金、發行水環境污染治理專項債券等融資形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污染治理產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方式、多主體投融資體制機制。
四要實施水生態修復產業培育工程,推動一批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科技成果在榕落地,培育壯大一批水生態修復產業領軍企業。由省發改委牽頭,設立政府-企業-高校-院所-中介多方參與的水生態修復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培育一批服務于水生態修復產業的技術研發及科技成果孵化的協同轉化平臺,充分發揮在閩高校、科研院所在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實施一批水生態修復產業重大研究項目。
探索以PPP、EPC等多種建設模式推進水生態修復產業發展,促進項目設計、采購、施工各階段工作的合理銜接,推進項目設計、采購、施工及管養一體化,以有效應對水生態修復產業發展過程中常會出現的投資規模大、質量管控難等問題。以工程建設助推“管家式”水環境綜合治理服務業發展,推動水污染治理企業由側重于提供單一的產品服務、設備制造及工程建設,向注重水生態修復綜合服務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多位一體的綜合水環境治理服務運營商轉變。
五要鼓勵水生態修復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化人才引進及培養力度,提升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能力。
推動成立福建水生態修復企業協會,促進各企業間開展技術交流,增強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力,著力開創標準化管理、良性競爭的創新發展新局面。推動水生態修復企業研發團隊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研發關鍵共性技術,打造一批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大水生態修復產業高水平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培養力度,打造一批高層次水生態修復產業科技人才培養平臺。
——摘自《中新網福建》